本報特約評隨身碟論員薑泓冰
災難頻發,卻也逼得我們轉型、進步,讓我們的社會住商情趣用品變得成熟、堅韌,甚至從中生長出不可小覷的中國力量。
中午,平時話不多、更少議論國是的鐘點工忽然跑來找我聊天:“不順呀,我們國家怎麼有這麼多災難,又是mSATA火災,又是地震!”她嘆著氣絮絮地說著,替失去生命的災區同胞和家人而心疼,也因天災人禍對國家發展可能的影響而心急。
雲南好房網魯甸,既不是她的家鄉,也不是她會去的地方,更沒有親人朋友在那邊。在這場地震發生之前,不僅是她,對於我們多數人,魯甸只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所在,從未聽說,也不必在乎。
但是災難,讓整個中國的目光齊齊地聚焦在這裡,讓數以億計的百姓人心被這裡的每一次坍塌、掩埋、犧牲、救援所牽動。“渾水泡麵”的新聞初出,真假莫辨,但它化療飲食透露出的信息,讓人平添擔慮:到底,災區百姓和救援人員能不能得到充足、安全的食物供給,讓他們在大災之後不致再受凍餒之苦?為營救災民而犧牲的24歲武警戰士謝樵的遺照,在網上一次次被打開、轉發,雖然不能到現場,但在心底,恐怕已有無數人表達了感動與敬意。傷亡人數隨著搜救展開而日日更新、持續上升,專業人士與媒體已在反思鄉村民居的建設安全該如何加固和保障,一個集體哀悼儀式將在頭七的日子里舉行。更多的人們則點起蠟燭,為災區百姓祈福;在網上獻花致意,為救援工作加油。
關切,在意,忙而不亂,因為災難已經發生,生活依然會繼續。
我們很難不回想起6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那場巨災的發生和最初救援,曾經讓我們窺見了無數“問題”,也有了許多破天荒的第一次:及時公佈遇難者人數、名單,讓國旗為失去生命的普通國民而降半,直面校舍安全,建立災難遺址博物館,救援效率與志願者管理問題……從那時起,經歷了玉樹地震、雅安地震,再到如今的魯甸地震,曾經的混亂、遲緩,漸變成有序、積極,曾經的敏感、艱難,如今變得自然而然,不言而喻。
斜貫中國西部的那條地質斷裂帶,似乎已進入新一輪活躍期,動不動就要發一回威,讓人類感受一下生命的渺小、脆弱與不可預期。然而,災難頻發,卻也逼得我們轉型、進步,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成熟、堅韌,甚至從中生長出不可小覷的中國力量。
這個魯甸地震遇難者的頭七,讓我們又一次在同一時刻低下頭,為逝去的生命,送去最真切的痛悼與哀念。然後,反思並行動,看我們該怎樣防範災禍、減少傷害,從遷出不安全、不適宜人類居住地帶到加固簡陋鄉屋,從切實做好逃生、救災演練到更好利用先進科技成果。裨補缺失,消除隱患,不因災難發生於偏遠而輕忽,也不因被埋葬者是鄉野小民而怠慢。
災難教會我們懂得,生命不能獨在而要相互依存,生命需要平等對待與尊重。中國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都要落足在一個個個人的健康、平安、幸福上。
相關報道見11版 (原標題:共御災難面對“新常態”)
- Oct 01 Wed 2014 20:11
共御災難面對“新常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